2021级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来源:电工天下时间:2023-02-16 16:28:45 作者:手机版>>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智能电网和信息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新能源发电技术,具有电气设备检修和维护的实践能力,并掌握智能电网信息领域的软件编程和硬件开发等技能,具备电网设备配套控制器的编程设计和开发维护的能力。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电力生产运行、设备检修与维护、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编程维护等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经过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继电保护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原理、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智能电网导论、现代通信原理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应具备智能电网和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数字信号处理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软硬件编程开发和设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智能电网和信息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9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扎实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智能电网和信息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知识;

(3)掌握能电网和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主要包括: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基础,继电保护基础,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智能电表与用户侧管理等;

(4)掌握信息领域的软件编程和硬件开发等技能,主要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等课程;

(5)掌握国家关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领域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具有分析和解决与本专业领域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个人与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7)交流和沟通: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等,并具备一定的专业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沟通;

(8)终身学习: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而适应社会发展;

(9)除完成专业教学活动的各项规定外,需取得第二课堂成绩2学分,具体要求按照学校文件规定执行。

三、人才培养要求实现矩阵

四、课程体系构建

注: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核心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智能传感器技术、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继电保护基础、现代通信原理、智能变电站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电网导论、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通信原理、智能电表与用户侧管理、物联网技术等课程。

五、学制、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

基本学制:4年,最长修业年限6年;

毕业要求: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达到本专业规定的最低169学分的要求,符合国家学位规定和宁德师范学院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每学年周数安排

每学年周数安排表

注:若某一学期有安排实验实训、专业见习环节,可利用机动周数进行。

七、课程模块学时分配

课程模块学时分配表

说明:

(1)总学分(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67+2,其中2学分为第二课堂成绩。

(2)独立设置实验实践(实训)课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48学分,第二课堂2学分。以上实践环节合计51学分,占总学分(毕业最低学分)30.2%。

八、集中实践环节

集中实践环节安排表

集中实践选修环节安排表

备注:集中实践环节共修48学分,学时共862学时,其中实践必修38学分,实践选修10学分。

九、教学计划表(见另页)

教学计划表之一

教学计划表之二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5 - 2022 dgjs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工天下 版权所有